March 14, 2007

M型社會,城市策略



The Tactic to face the M society


Preface
什麼是『M型社會』?

1985年以來開始發展的「新經濟」,包括「實體經濟」、「無國界經濟」、「數位經濟」與「倍數經濟」等四大經濟空間,互相交織互動成為21世紀經濟體的主要運作模式。面對新經濟的轉變,20世紀既有的的經濟操作模式幾乎都不管用了(台灣經濟奇蹟),最好的證據,就是政府的政策失靈;持續零利率、增加貨幣供給量、鼓勵創業等利多試圖挽救長期衰退的經濟,卻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治標不治本的方法。

這絕對不是「不景氣」所造成的暫時現象。在我們當前所居的台灣,人民近年來長期感受到物價不斷升高,薪水卻不見成長的景氣低迷,而其實這樣的現象只是伴隨著「無國界經濟」的經濟全球化,物價也產生了「價格正常化」現象罷了。

##CONTINUE##

新經濟持續的入侵造成巨大的社會結構變化,大前研一在《M型社會 中產階級消失的危機與商機》一書中提到,『所得階層已經開始在經濟長期衰退中兩極化,讓原本的中產階級社會轉移為「M字型的社會」了…人口分布已經在中低所得層及高所得層,各出現一個擁有高峰的階級社會。』,這就是所謂的M型社會,台灣早已出現M型社會的徵兆,如果我們尚未意識到結構上的轉變帶來的危機,仍舊以『中產階級』自居,在全球化的侵略下將會漸漸向下流動到M形左肩的中低所得層。


Symptoms
台灣M型社會結構的症狀

1. 平均薪資負成長 《2006.09.23經濟日報》前7月薪資,連3年負成長
受物價持續升高影響,今年前7月平均實質經常性薪資為34,624元,呈0.15%的負成長,為連續第三年負成長,國人消費能力持續下滑。…

2. 高價化 《2007.03.08 TVBS》全台最貴! 8盎司和牛漢堡要價1800
…看準金字塔頂層的客人,老是嚐牛排太乏味,推出和牛入菜的漢堡嚐鮮,只是這種奢華享受,想吃不見得馬上有,因為限量,每天只有20份…(限量是殘酷的)

3. 學歷泡沫化 《2004.08.10自由時報》
大學考試分發錄取率創下87.05%的歷史新高紀錄,最低只要68.5分就可以上大學,一度直言「躺著也能唸大學」的教育部長杜正勝,昨日憂心地 指出,台灣的大學錄取率已是「世界第一」,如果大學的素質沒有持續提升,「大學高中職化、研究所大學化」現象,將是所有教育工作者該思考的問題…

4. 貧富差距擴大 《2006.12.03 聯合報 》去年貧富差距50倍 歷史新高
根據行政院主計處統計,去年家庭平均最高收入和最低收入的差距,首度超過五十倍,創下歷史新高。 主計處的數據,過去6年來,處於社會最底層的近70萬戶家庭,其薪資收入逐年遞減,從民國89年的52,820元,一路下降到去年的34,866元,平均每月不到3000元。反之,高居社會金字塔頂端的70萬戶高所得家庭,薪資收入則從6年前的1,621,747元逐年向上,去年平均為1,741,660元,平均每月超過14萬5千元。


The M Society and changes of urban structure
城市結構的形變與M型社會的回顧

1890年到1940年在工業革命之後,機械時代的來臨在當時的英國倫敦、美國曼哈頓甚至是中國上海都出現了相當程度的M型社會徵兆。愛德華 貝勒米(Edward Bellamy)在1888年出版的《回顧》(Looking Backeard)中是這麼描寫到當時的社會『貧苦的大眾像是瀛弱的老馬一般,拖著笨重的馬車艱苦地行走在陡峭且崎嶇不平的路途中。坐在馬車上舒適坐墊的則是社會中永遠的豪門鉅富,他們一面欣賞風景;一面聊到這些窮人因此得到了多大好處。雖然這些乘客不時地對這些汗流浹背、精疲力竭的苦力,拋下一兩句同情與安慰的話語。但是,他們還是盡力保護自己,以免自舒適且安全的座位上滾落下來,淪入貧苦大眾之列…』維多利亞時代的不公平造成當時搶得先機的鉅富大肆的做炫耀性消費(conspicuous consumption),M型社會的另一端則是極度貧窮(conspicuous poverty)。

雷姆 庫哈斯(Rem Koolhaas)在《狂譫紐約》(Delirious New York)中提到的充血文化(Culture of Congestion),敘述了以資本主義為基調的大城市的輝煌與痛苦,摩天大樓與領地的超自然(Super Nature)象徵是鉅富們切割城市的方法,作為充血文化的典範。


The solution of M society
M型社會的城市手段

平均薪資負成長、貧富差距持續擴大的全球問題,終於在歐陸產生暴動。法國在去年三月的罷課罷工行動,在巴黎索邦(la Sorbonne)大學外牆上的噴漆標語「烏托邦或啥也不是(Utopie ou Rien)」,顯示了學生對於法國當局拯救失業法案不當的忿怒,法國當局為了平息暴動,在去年年底提出了,貧富混居的政策,面對M型社會的逐漸擴大,這似乎仍舊是治標不治本的辦法。 《2006.12.04 新華每日電訊》法國再推貧富混居值得決策者學習 法國騷亂一周年之際,巴黎等地再次發生了焚燒車輛和襲警事件,給法國社會帶來了巨大損失。反思兩次騷亂,社會學家認為,除了移民族群融入不夠,法國大城市及其郊區佈局不合理也是不容忽視的問題,由於”富人區”與“廉租區”涇渭分明,一度激化了社會矛盾。因此,法國再 推“貧富混居”,實行“城市更新計劃”,將廉租房建在普通住宅區,使低收入者與高收入者同在一個屋檐下…
-------------------------------------------------------------------------------------------

一些書、一些文章,做為這些日子思考的紀錄。
『台灣是M型社會嗎? 如果是,屬於台灣M型社會的關鍵因素是什麼?』
博士生學長今天這麼跟我說。
後來同學也提醒我,『M型社會快要被談爛了,要小心』

謝謝我的朋友!

HEMiDEMi Technorati Del.icio.us MyShare個人書籤 Yahoo

No comments: